胡春生: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以保护森林生态为重点 建设低碳新林区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建设“绿水青山”的低碳林区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出现不利于经济活动的趋势和世界资源日益衰竭的情况下,作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我们不惜以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在全球气候大会上郑重做出减排承诺。所以我国在世界碳减排工作中的责任重大,这一地位和责任决定了打造低碳区域将成为我国今后城乡发展的方向之一。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低碳是林区发展的趋势,是林业所处的森林环境和职责所决定的,是森工企业发展旅游等产业转型、彻底摆脱困境走向企业兴盛民生改善的必由之路,而层林尽染、空气清新的低碳环境就是林区最大的经济市场。 碳汇是低碳的主要途经,是指收集并储存碳化合物,并以此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一种碳封存,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海洋碳汇等,而森林碳汇是我们林区碳汇低碳的主要形式,森林面积和质量决定了林区碳汇的效果。国家4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是中国林业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事件,至此,我们大兴安岭林区停止了63年来向森林索取的历史,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林区人记住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开展了诸如“最后一块伐区”、“最后一棵树”、“最后一车木头”等各种纪念活动,不一而足。听说有的林业局(林场)还把山场采伐工人住过的帐篷,原封不动、“原汁原味”的留在山上,以纪念这一历史转折。活动之余,林业人也许还有些许的怅然。可以理解的是,父辈们在山场伐木、造材、运输、入场的场景,是我们童年最清晰的记忆,挥之不去。从“采伐工人多豪迈”到生态文明植入林业人心田,经历了悠悠半个多世纪,越来越多的林业人从朦胧到清晰:采伐利用是为了生活,如今保护森林资源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认识到保护好森林资源,就保住了饭碗,失去了森林资源就失去了我们林业人赖以生存的家园;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经济和生活富足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是十九大报告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具体体现之一。 建设低碳林区,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森林碳汇对于减排降碳的重要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森林不仅是“地球之肺”,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3吨氧气。1公顷阔叶林1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此外,森林汇碳具有成本较低、可持续、可循环、可再生等特点,与其他物理固碳形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森林作为全球汇碳的主体,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低碳林区就要加强以森林碳汇为主的碳汇能力建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内蒙古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多年来累积生产木材1.87亿立方米,消耗蓄积3亿立方米,再加上近年来森林火灾和毁林开垦行为屡禁不止,对森林的生长衍替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对整体森林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干饶,所以作为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大兴安岭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恢复过程。木材停伐后我们可以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到森林管护上,切实保护好林地,经常开展“打击毁林开垦”等专项行动,在林区形成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地的高压态势,守住林源红线,防止人为干扰,使得森林得以修生养息。 建设低碳林区,就要提高广大职工居民爱林护林的自觉性。目前,建设低碳林区公民意识缺位,无论是责任感还是生活方式都与低碳林区的要求不尽相符。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所以,我们要经常地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森林碳汇的意义,让民众真正明白低碳对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低碳生活对于我们乃至子孙后代生命的意义,使得职工居民成为林区低碳和“变绿”的主体和积极践行者,自觉践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养成自我约束的生活习惯。同时扩大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鼓励职工居民对社会不益于保护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进行监督批评。二战刚刚结束时,德国人迎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即使人民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但没有一个人去砍树取暖,多少年过去,他们得到了大自然的回报。 建设低碳林区,林业企业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我们要依靠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在木材停伐后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提高“绿”的成本,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要阐述的:“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我们要确定林权证的铁证地位,确立生态的红线意识,划定林地、森林、湿地等保护界线和面积,增强森林管护力量。我们要依靠国家和自治区政府把低碳目标纳入到对地方评价体系,督促引领地方把“黑色、灰色”GDP变成“绿色”GDP,把“天有多蓝、地有多绿、水有多清”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刚性标准之一,督促地企干部对生态建设亲力亲为。2015年,中央国务院已经在文件中规定,要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终身追究,不得转任重要职位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 建设低碳林区,林业要加强与属地政府的协调、沟通,使属地政府成为保护林地和森林资源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成为降碳、治碳的主导,到位不缺位,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从属地政府的角度一是强化产业体系低碳化,降低属地各产业的碳排放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二是强化能源结构调整,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三是强化和发展低碳交通,发展公共交通,推广电动车,自行车等代步工具。四是强化低碳建筑,加强对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的降碳管理。五是从政府角度教育和培养居民,树立低碳观念,培养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六是加强城镇绿化。 建设低碳林区,林业和属地政府应共同建立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机制,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完善法律、金融等低碳发展的支撑体系。二是培育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三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要控制好矿业的数量,特别是要拒绝碳排放量大和污染环境的企业进入林区。四是,要对属地已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刚性约束,督促其产业减排转型,低碳发展。正如十九大报告所阐述的: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改革生态监管体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林区实现低碳目标,属地政府和林业应该学会并熟练的运用法律手段,让污染环境者受到法律的惩罚。以美国加州《空气清洁法》为例,强制要求每个企业安装节能监控设备,定期上报数据,政府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重罚,致使企业不敢污染。 建设低碳林区,林业要利用好国家棚户区改造等政策,做好林业居民城镇居住长远规划,利用停止天然林采伐时机,把林场、林地间居民安置到城镇居住,增加林地生态无人区面积。目前,国内外低碳区域建设比较成功的经验主要是采用紧凑型居住布局,多功能、混合的城镇空间利用方式,增加人口经济活动和建筑较高的密度,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等,以减低居住能耗、减少生活排碳和人为影响生态环境,达到低碳效果。 十九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的党和国家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为我们建设低碳林区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政策保障,让我们林业人为之振奋。 中国古人追求一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绿色宁静生活,今天有十九大的顶层设计,有国家政策的依托,有林业和属地政府以保护森林生态为重点的潜心经营,我们一定能够打造一个郁郁葱葱、山清水秀的低碳林区。 |